close

        「sample rate」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現今數位化的時代,我們可以很方便的儲存,攜帶,傳送,因此類比聲音訊號轉成數位訊號幾乎已經是音源進系統的SOP了,而數位訊號的格式:取樣率(Sample)以及位元深度(Bit),也成了我們熟悉的單位。

        這邊提到的是聲音取樣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一個音訊檔案取樣率44.1khz代表每一秒電腦會對音源進行44100次採樣,進而儲存成數位資訊,為什麼是44100次而不是30000或是20000次呢? 那是因為有一個Nyquist 定律,取樣率必須要是最高頻率的兩倍以上,如此才能避免電腦讀取資料誤判的嚴重失真,而人耳可以聽到最高的頻率是20000Hz,因此2倍就是40000Hz,通常收進來的音源20000Hz以上我們會用低通濾波器過濾,但過濾完20000hz以上會以斜坡向下滑落,因此為了留一些空間給這些剩餘的頻率,就多了2000Hz左右,最後乘二就是44100Hz。

       但是如果系統不幸過載,就有可能在濾波器後製造出取樣率一半以上的頻率,例如12khz如果不小心過載,可能產生36khz,60khz等奇數倍的諧波,拿36khz在48khz取樣率的系統下來講好了,36khz會被48khz判定為12khz,12khz就是我們會察覺的明顯高音了,這顯然會對聲音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反頻率偏移Anti-Aliasing。

 

 

       12khz是怎麼得出來的呢?想法是這樣。

       電腦在判斷一個波型是靠取樣建立出點與點的關係,並在數位重建中把點與點的相對關係重新連線,所以假設有5個點的資訊是1,3,2,-2,-5,而另一組的資訊是相反的-1,-3,-2,2,5,那麼電腦會把這兩組數據都當成一樣頻率的波,所以我們只要找出相對位置的點就可以知道會產生什麼波。

 

       36khz   x  2(半波) 再除以48khz=1.5       代表每經過1.5個半波就會被取樣一次,而0.5就是相對於1.5的相對位置,接下來我們推算回來。

       0.5       x 48khz   再除以2(半波)=12khz   這就是答案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尼爾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