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我們在建立一個現場擴聲系統時,除了考慮到喇叭位置和頻率響應的關係外,另一個常被考慮到的就是Feedback產生的可能性,而PAG-NAG就是我們避免Feedback的指標。

 

所謂的Feedback就是當音源的源頭再次接收到輸出端的訊號,因此會形成一個無限的循環,而這個循環常常被影響最大是某頻率,因此我們有時候現場聽到尖銳遞增的高音,或是渾厚持續變大的低音爆音,就是這樣來的。 例如現場麥克風因為距離監聽喇叭太近,導致監聽喇叭播送出來的麥克風聲,又被麥克風收進去,最後產生例如:逼的聲音。當然Feeback不一定只有麥克風和監聽的系統才會發生,有時候設計不良的控台,或數位工作站,如果路徑設定錯誤造成回圈,也會產生Feedback。

 

首先介紹PAG(Poteintial Acoustic Gain)意思是在這個系統中,我們最多可以達到聲音的放大倍率,如果一超過這個倍率就會產生Feedback(但也不代表在這個倍率之前聲音完全不受影響,逼近Feeback的倍率時我們其實會聽見快要Feedback的Howling聲)

 

接下來介紹公式:

有一個完美無指向的喇叭,到目標聽眾的距離A,到達麥克風的距離B;另外音源本身到目標聽眾距離C,到麥克風的距離D。

雖然有更簡化的公式,但為方便理解,我把公式寫成這樣:  20Log(A/B)-20Log(C/D)

 

這邊有兩個預設

第一,聲音經過兩倍距離,音壓減少一倍,也就是6dBSPL,可能有人會質疑以前國中理化課本不是說聲音的衰減是符合反平方定律的嗎?為什麼不是減少四倍呢?那是因為反平方定律是在描述能量在一個空間中的擴散,經過氣體球面公式的計算推導出一個點會接收到的能量衰退比率,但這部分我完全沒涉獵所以就不多作說明,總之最後結論一個點最後獲得的能量大約是距離的反比。

第二,Feedback在麥克風喇叭系統的臨界點到底在哪裡?其實最簡單最直覺的想法是,當一個喇叭回到麥克風時候的音壓,和音源到麥克風的音壓為1:1時,就是Feedback的臨界點,我們剛提到Feeback就是一個持續“增長”的迴圈,如果沒有增長這個要素,feedback就會自己快速消失,有時候消失速度比較慢而被我們察覺,這種則叫Howling,而喇叭到麥克風的音壓大於音源到麥克風的音壓,則是增長的要件,就算他們比例是1.2:1好了,這個1.2也會無限的平方上去(現實中不會真的無限上去,受限於擴大機的能力),反之就算是0.99:1,最後這個0.99在無限的平方之後也會趨近於0,因此假設音源到麥克風是85dBSPL,那麼喇叭到麥克風只要不會超過85dBSPL,就不會Feedback。

 

接下來我們來解讀這個公式,20Log(A/B)代表喇叭到達觀眾與喇叭到麥克風的dB比例,20Log(C/D)則是音源到觀眾與音源到麥克風的dB比例,最後兩個得出來的dB值相減,就得出這個系統最大可以把原始的Acoustic聲音放大的倍率。

 

接下來NAG(Needed Acoustic Gain)概念比較簡單,意思是說你希望這個系統能夠放大的倍率,例如原始沒有放大的聲音傳遞到目標是60dBSPL,我們希望能夠放大到100dBSPL,那麼NAG就是40db。

 

由上面可知PAG-NAG的概念就是,一個系統是否可以放大到我們期望的比例,PAG-NAG必須要是正數,但是理論歸理論,我們上面並沒有討論到麥克風,喇叭的指向性,另外頻率響應也沒有探討到,原因是一討論進來就會變得非常複雜,人力幾乎無法計算,或許未來有相關的軟體可以使用。不過過去現場人員的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在完美理論計算出的PAG-NAG值其實可以容許6dB的超量,如果經過EQ調整,甚至可以接受到12dB。這是可以讓大家參考的指標。

 

另外經過上面概念洗禮,我們也知道,其實Feedback形成和音量沒有關係,而是和放大比例有關,如果系統沒有到達Feedback的放大比例,音源再大聲絕對不會Feedback的(但麥克風和喇叭距離以及數量會),實際操作影響Feeback的要素很多,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相信大家架設系統會更得心應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尼爾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